
2025年10月23日晚点点金,新华社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。公报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,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解决“三农”问题被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,旨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,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推动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,加快建设农业强国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已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到2035年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。2022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点点金,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。会议强调要瞄准“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”的目标,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,特别是加快防疫、养老、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。
2025年1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(2024—2027年)》,提出到2027年,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,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;到2035年,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,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,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。同年4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又印发了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(2024-2035年)》,再次提到到2035年,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
关于“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”的理解,2023年2月农业农村报发文指出,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的加速推进,虽然城的比重上升、乡的比重下降是必然趋势,但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。未来仍将有大量农民在乡村生活、工作和发展,因此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。近年来,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,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距离“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”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,基础设施完备度、公共服务便利度、人居环境舒适度等仍需提升。
时任中央农办副主任、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、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解读称,中办、国办已经印发《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》。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、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,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,着力构建三个机制:一是规划引领机制,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;二是风貌引导机制,确保乡村既有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,又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痕迹;三是农民参与机制,尊重农民意愿,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。
在软件建设方面,刘焕鑫表示,要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,完善基层治理平台,提升乡村治理效能。创新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,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通过制定规范、强化村规民约等方式,狠刹不良风气,努力成风化俗。
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桂华认为点点金,整体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可以2035年为节点,在此之前,我国重心在城市,农村建设以保底建设为主,主要解决农村养老、基础设施以及土地规模化等问题;在此之后,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,城乡关系基本稳定,国家将有更多精力建设乡村,避免资源错位的情况发生。
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